编者按:在国家积极倡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如今已是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好成绩来之不易,与中国企业家创新、承担、果敢的创业精神息息相关。为探索电动汽车充电产业的未来,深圳市安和威公司刻苦专研技术,成功寻找突破点,即将给行业带来一场新的变革。本周南度度专访该公司董事长叶楚安,倾听中国新能源企业探索路上的故事。
(我们不聪明,惟有不断学习,勤奋工作,诚实服务,或者公司能生存。——叶楚安。)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在多个领域的操作布局展现了世界一流的战略眼光和强大魄力,这包括了电动汽车产业。十三五期间,国家利用强硬的发展决心和大量的政策利好孕育出电动汽车市场,一大批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的企业逐步实现从补贴“输血”到创新“造血”的转型升级,中国在世界电动汽车的赛场上飙出“领头羊”速度。
国家的战略布局是成功的,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却是非常残酷的。对很多新能源车企、桩企而言,成绩和危机感常常是并存的。对政策的高度依赖、道路经验的缺乏、核心技术亟待攻破、资本围猎争分夺秒,更大体量的企业虎视眈眈,这都是悬挂在每家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虽然做的辛苦,但也蕴藏着巨大机会。”深圳市安和威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楚安在与南度度聊到企业经营时有感而发。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叶楚安拥有那一代人对自我的坚守和突破,他选择走出舒适的体制挽起袖子干民企,从积淀多年经验的电力建设领域升级转型到陌生的电动汽车领域。如今,他带领的技术团队已经攻下电动汽车大功率IGBT充电技术,正卯足劲要大干一场。
(安和威公司大楼。)
“集中式充电站为主,分散式充电桩为辅”
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的支持,2016年我国电动汽车销售量达到50.7万量,连续两年保持全球第一。在电动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也加快了脚步。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7.1万个,相比2015年底的4.9万个翻了2.5倍以上。
华丽数据的背后,我国充电设施建设仍然面临两大瓶颈——“场地难”和“盈利难”。对于不少企业或资本来说,分散式充电桩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投入成本高、投入时间长、维护成本高,短期内实现回报难。再加上土地资源、地方保护等问题,想进入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领域并不容易。
(安和威公司充电桩产品。)
叶楚安分析认为,分散式充电桩企业盈利难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小功率交流桩不适合做商业运营。小功率交流桩充电时间长,用户体验差,回报时间长,且极容易被直流桩淘汰。
第二,分散性投放“占地盘”是伪命题,拿补贴才是真目的。与集中式充电站相比,分散式充电桩建设牵扯更多的建设用地批报、更高的电网增容成本以及更大的电网安全运维威胁,许多桩企只是想拿到补贴生存下来。
第三,管理成本高,运维难。一些桩企的建桩速度大大超过运维能力,出现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的现象,导致充电桩车位被油车占用、充电桩失修无法使用等问题。
鉴于以上三点考虑,安和威公司并没有在分散式充电桩市场跟风冒进,而是集中精力打造安全、可靠、美观、专业的直流快充、集中式充电站产品。为了解释集中式充电站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叶楚安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燃油车的车主不会买个油桶放在家里,住宅小区也不会自己建加油站,那么电动汽车车主也不需要在家里、小区安装充电桩,未来的理想场景是建设类似加油站的公共电动汽车充电站,而快充技术是实现这个愿景的关键所在。
(叶楚安对集中式充电站充满信心。)
“IGBT将代表未来电动汽车快充技术方向”
IGBT是能源转换和传输最核心的器件,俗称电力电子装置的CPU,是目前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由于驱动功率小、输入阻抗大、控制电路简单、通断速度快等优点,IGBT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和航天航空等领域。
许多新能源企业曾经看好将IGBT技术应用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中来,也相信它能够给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带来一场革命性的技术提升和消费体验升级。但是,由于科研攻关难度大、时间和经费成本高,大部分桩企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建桩需求,纷纷选择使用另一种现成的充电技术——MOSFET模块。
学自动化专业,从事电力工程出身的叶楚安有自己的坚持,他强调必须用专业的电力设施角度来认识充电桩。他说,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一定是专业的电力产品,具备“安全、可靠、美观、专业”的电力产品八字方针,需要专人专管、定期维护。基于大功率IGBT充电技术的集中式充电站正好符合叶楚安的高标准。因此,安和威公司先后投入2000万研发经费,中途三次差点放弃,终于在2016年通过国网电科院试验测试,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将IGBT技术应用在汽车领域的企业。
(安和威技术人员在生产车间学习交流。)
据安和威公司总工程师杨小植介绍,与MOSFET模块充电机相比较,IGBT充电机具备更强大的性能优势:可实现单体大功率512KW输出,整体效率高达96%;对工作环境、电压变化、负载等变化适应能力强;设计寿命长达10—15年。
“随着财政补贴向快充类客车倾斜、快速充电成为终端用户的需求、运营商更加重视高效率高寿命的充电设施,大功率IGBT快充技术将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叶楚安说。
“愿景是打造基于IGBT技术的微网群”
截至2017年5月底,安和威已在全国各地建成18座充电站,完成3800多个充电终端(桩)。其中,作为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唯一的承建商,安和威参与中山充电站、充电桩建设和运营管理取得优秀成绩,受到当地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与认可。
(安和威公司拥有20多项国家专利和著作权。)
现在,IGBT技术作为安和威公司的“压舱石”和“稳定锚”,不仅增加了底气,还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微网/电力储能。安和威公司利用大功率IGBT可逆充放电技术、共直流母线技术,提供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实现高集成度的智能高效微网充电系统。
按照规划,安和威公司将利用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的小型智能、标准化、模块化、可移动、相对成本低、加速建设的加电模式,参与广东、广西、湖南、山西、武汉、上海、四川、山东等全国市场省市的新能源公交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并扩展至出租车、通勤车、物流、长途客货运等领域,构建点—面结合的城市立体分布式智能加电站(桩)网络,发展成全国性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及微网、储能、售电、增值服务的产业链平台运营商。
“我们愿意与电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或资本合作,共同将IGBT快充技术在市场全面铺开。”在跟南度度对话的尾声,叶楚安主动抛出橄榄枝,要给自己的核心产品找到市场合作伙伴,面对的是事业,心志所在,情怀所系......(完)